“木兰花开”开通儿童月捐啦!

2025年06月19日 AM
分享到:

 “木兰花开”开通儿童月捐啦! 

 
一个支持基层流动女性的组织,为什么要做流动儿童工作
 
在木兰花开初创的时候,几位创始人在一起讨论,要如何定位我们的机构到底要做什么事情,要服务支持什么样的群体。因为几位创始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家各自有基层务工的经历或者服务过基层流动人口的工作经历。我本人有过南下广东深圳打工的经历,在流水线上吃过不少苦,流过不少泪,深知基层流动打工者的处境极其不利,那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流动女工更是有各种比男工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困境。所以我们就把木兰花开主要支持的群体确定为基层务工女性。
 
木兰的流动儿童工作开展是先于姐妹工作的。因为最初做街头调研的时候,非常多的姐妹对陌生人的接触问询,充满了躲避、警惕和怀疑,大家对我们和志愿者的不信任是可以理解的。女孩们从小到大都被告诫,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这个社会的信任关系已经越来越差。但是孩子还是非常单纯善良的,还是非常容易对人产生信任的。
 
记得第一次在东三旗的街头进行宣传时,一个大风天气,东三旗的小商业街头还是有很多孩子、行人。我女儿当时正是10来岁,也跟着我们做小志愿者。孩子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不大一会儿,就聚拢了一群小孩儿。小朋友们吸溜着鼻涕:
 
问:你们那儿好玩吗?
答:离这儿好近的,就走到街头,有个小楼,上了楼梯就到了。要不要去看看?
问:里面有啥呀?
答:有书,可以看书。有桌子,也可以在那里写作业,不会了有人给讲。
问:要不要钱呀?
答:不要钱,都是免费的!
 
于是呼啦啦一群小朋友就跟着我们,到了刚刚收拾好的极其简陋的活动室。里面有几架图书,和一些从小学撤下来的小课桌、小凳子,还有一个小煤炉,冒着火苗,有些许的热气,散发着些蜂窝煤的味道。一些小朋友们到书架上找自己喜欢的书,有的就直接在活动室里自己玩。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木兰花开儿童的活动。
 
从无意识的吸引儿童,到后来讨论和回看,我们发现儿童工作是木兰在流动人口所居住的城边村展开工作的一个切入口。儿童是家长最关注的焦点,但是家长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支持和关注,我们就做了一个儿童冬令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吸引儿童来木兰活动中心,一方面辅导儿童的寒假作业,一方面开了一些兴趣活动,像合唱、手工等等。在这一个月的冬令营中,我们跟孩子熟悉起来,让孩子领着去家访,了解家庭情况,认识孩子的妈妈。慢慢也有一些妈妈因为活动中需要接送孩子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熟悉起来,然后就开启了最早的姐妹工作。
 
木兰工作的第一个城边村叫东三旗,是在地铁天通苑北站对面的一个小村子。当时每个家庭都不只有一个孩子,最少的也是两个,有的甚至三四个。跟随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要么是家里年纪比较小的,要么是男孩子。当时在村子里有两所流动儿童学校,其中一个是智泉学校,校长写了当时很有名的一首反应流动儿童的诗歌,上了某一年的春节晚会,生动写出了流动儿童的状态:
 
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 一路都不说话 / 埋头蹬着板车 / 裤腿沾满泥巴 / 我们的校园很小 / 放不下一个鞍马/ 我们的教室很暗 / 灯光只有几瓦 / 要问我是谁 / 过去我总羞于回答 / 因为我怕 / 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孩子们和家长生活在低矮的10~15平方的铁皮屋或者小平房里,冬天,煤炉子就放在房间里,用白铁皮做的暖气管让房间里有些热乎气。房间里多是泥土或者用旧砖铺地,冬天很冷,夏天又特别热,基本没有家庭有空调。
 
当时,木兰活动室和亚洲最大的天通苑社区之间距离1000米左右,天通苑社区居民相对来说经济条件更好,儿童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为距离特别近,在两个区域观察能感受到很大的落差。
 
那边的孩子衣着整洁,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陪着,在干净的小区广场玩滑滑梯,上兴趣课。这边的小朋友像一个泥娃娃一样,有时候甚至光着半身,脸上除了眼晴是亮的,牙齿是白的,衣服和小脸蛋都是脏兮兮的,那让人感受到巨大的阶层差异。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父母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所住社区的环境建设情况和儿童友好设施的数量差距很大。
 
居住在东三旗城边村的小朋友,父母的文化程度是以初高中为主,而对面以本科及以上的文化教育程度为主(少量住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除外),职业也很不同,这边父母以收废品、建筑工、家政保洁、跑黑车为主,那边以办公室职员为主。经济收入虽然没有确切地做过调研,从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也能看出经济收入的高下之分。另外,在东三旗这边几乎没有儿童活动的空间,小朋友离开学校之后,没有玩耍的空间,要么就在商店门口、路边、野地里玩耍,玩的物品也特别简单:泥巴、树枝、木棍、纸牌、卡片、弹珠、跳绳等等;要么就在狭窄的出租屋里写作业,有的甚至就直接在院里的废品堆里“淘宝贝”。
 
自由安全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和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相比,流动人口社区建设目前有所改善,最明显的是环境卫生的改变:道路进行了改造或重新铺设,煤改电也进行得比较彻底。以木兰所在的东沙各村庄来说,村里的卫生比前些年确实好多了。垃圾入桶,甚至垃圾桶旁边都有专门的值桶人员,路上车辆乱停放占道的现象也没有了。煤改电工程的完工,让以往冬天空中飘散的煤烟和浓浓的煤燃烧的气味也消失了。
但是流动儿童内在的困境并没有解决,流动儿童上学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在木兰所在的城边村里,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必然要面临离开城市的现实。通常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是刚上完幼儿园,大部分的家长就已经开始准备让孩子返乡或去更远的地方接受教育。新的小龄的儿童在城边村出生或长大,到了一定的年龄,又重复前一波孩子们的道路。
     
因为村子没有了打工子弟小学,现在流动儿童的选择要么去10公里之外的一个学校读书,每天需要至少早起一个小时坐校车去学校;要么是选择相对近一点、对很多家庭来说学费昂贵的私立小学,每学年学费2~3万元。
 
村子里除了在广场有些简易的运动器材,真正有儿童自由安全空间的场所并不存在。倒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孩子作业的电子化,更多的儿童宅在出租屋里不出来,要么写需要熬夜才能完成的作业,要么沉迷于手机游戏……
 
由于流动儿童及家庭有需求,在2010~2012年,木兰通过冬令营、夏令营、儿童兴趣小组等吸引了不少孩子参与。这些儿童活动,既吸引了一部分孩子参与,也动员了家长做志愿者,使木兰能够展开女性相关的活动:聊天吧、电脑学习小组、英语学习小组、美术小组,文艺队等等。
 
在2015年-2023年,木兰特别开始了亲子早教班,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女性带着孩子来参与。在参与亲子早教的同时,也有绘本推荐。其中融入了家庭教育、儿童性教育等性别观念的相关内容。这些孩子度过0-3岁的时期,去到幼儿园之后,有些妈妈就自然地成了木兰姐妹活动的骨干参与者和志愿者。
 
另一个“成长陪伴”这样的长期项目,是从木兰早期的儿童四点半课堂发展而来的,以高校志愿者给社区儿童提供陪伴服务为主。这个项目在木兰断断续续做了十多年。整体来说,这个项目并没有吸引多少女性参与到木兰的相关活动,因为孩子年龄偏大,能够独立往返家和木兰。甚至有些家长可能一学期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实际到过木兰的活动室,只把木兰作为孩子活动的一个场所。虽然有挑战,也未如所愿吸引到姐妹们参与,但是这种陪伴对儿童还是有不少的支持作用,木兰再三讨论,还是坚持做了下来。
 
儿童虽在流动,不应有破碎的童年
 
      我们观察到的儿童所面对的困境:
 
1、上学难,上个合适的学校更难。孩子要么在打工子弟学校,要么在北京周边的学校。
2、缺少父母有效的陪伴。父母要么忙于生计,无暇陪伴孩子,要么陪伴的效率很低,只是人在,但心并不在。比如,有些父母边做家务,边陪伴孩子学习、玩耍。甚至有些父母,自己玩手机游戏或者看视频。让孩子好好写作业。
3、和父母沟通不顺畅,不平等。存在一些非常听父母话的孩子,也有些是所谓的叛逆的孩子,但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大多数父母还是习惯用说教、或者吼、打骂的方式。
4、缺乏安全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课余活动。
 
在和流动儿童的父母沟通上述这些困境时,大家的反应不尽相同。有些父母觉得没有什么,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甚至条件上还不如现在的孩子好;有些是认为自己没有经验,需要学习,希望在过程中能得到支持,这些家长有学习的意愿和改善的机会;有些父母甚至就直接放弃不管,听之任之或者把孩子送回老家。
 
木兰的成长陪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性地回应了父母无效陪伴的问题,并以此为桥梁,发现孩子和父母的沟通问题。通过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来一定程度解决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比如有孩子被父母体罚,志愿者在成长陪伴活动中听到孩子的倾诉,一方面会安慰孩子,一方面会和木兰工作人员沟通,让木兰知道有这方面的行为。木兰会单独和家长沟通,询问原因,看情况给到家长一些支持和方法,有些家长可能意识到打骂的局限性,从而改变教育方式,与孩子采取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另外木兰的儿童图书室、儿童影院、儿童兴趣小组,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儿童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有了第三个可以选择的安全的空间,并有一系列有趣有意义的活动提供,供其选择。
 
大小张琪是两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孩子。当年有两个小朋友名字都叫张琪。我们称为大张琪和小张琪。大张琪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成绩有些跟不上。他参与了成长陪伴,在志愿者的鼓励和支持下,他有了更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也一点一点地在进步,特别是数学,原来只考20~30分,到准备离开北京的时候,已经能考70多分。他的性格也变得更开朗、有信心。后来他回到老家继续读书,考上了山东的一所大学。在大一的暑假,他又回到北京,和他的妈妈专门来到木兰道谢:是当年木兰和志愿者们的支持,才让他更有信心。因为对当时的支持常常感觉到温暖,所以他也决定和他的同学一起去支持学校周边的流动儿童,把这个力量和爱继续传递下去。
 
小张琪在小学参与了儿童摄影,当时流动儿童家庭很少有相机,是木兰志愿者开设的摄影课,打开了他的摄影兴趣,这个兴趣一直坚持很多年,现在他正在以摄像为职业。
 
2023年7月24日,在结束一天非常累的工作后,我们收到一封很治愈的邮件。邮件来自一个十三年前接受过木兰服务的孩子,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但是木兰在他的心里有非常深的印象和温暖的回忆。瞬间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尊敬的木兰花开社区:
 
您好!
 ……
我现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十几年前我的父母是北京外来务工人员,我跟随父母生活在北京市昌平区东三旗村的废品回收站,当时我还不满十岁,就读于东三旗小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小伙伴那里得知村口有一家叫“木兰社区”的地方十分有趣,在那里有大哥哥大姐姐教我们写作业,也有有趣的书和玩具。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在2010春节前后的某次晚会上,我还领取到一个布偶玩具,它陪伴我十几年,直至今日我让将它视为最珍贵的东西。
 
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我对木兰社区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记不得它的全貌,只记得它当时好像位于东三旗村东电路路北侧的一个二楼(大概)。2010年的八月,我和我的父母离开了北京,回到老家,至此再未回去,我与东三旗的伙伴、同学再无联系。在2020年的五一,我曾去北京旅游几天,也回到东三旗村,但是物是人非,整个村子完全改变。
       
近期偶尔会回忆起以前的事情,当时的“木兰社区”是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据我父母所说,那是一些当时的大学生创办的公益组织,帮助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但是由于记忆与木兰足迹的时间有些许差错,不知道我当时去的“木兰社区”与现在的“木兰花开社区”是否是同一个组织?如果是的话,请问是否有木兰社区最早期的一些照片?我想通过此再回忆一下那段时光。
……
我们曾经在做,现在在做,未来仍想继续做。
 
木兰曾开展过的一些具体的儿童工作方向:
 
玩耍、手工是儿童的需求。这是孩子的本性、本能;
 
学习英语、课业辅导。成绩提升是家长的需求;更有可能受高等教育、可能有改变就业方向的机会;
 
财商、儿童安全课堂。期待孩子对财务、自身安全、环境安全有些认识和学习;
 
各类多样化的兴趣活动和出行活动。期待孩子们通过自然教育、戏剧、摄影等多样的渠道,理解正在经历的生活和丰富的世界。
 
儿童权利、儿童性教育。期待儿童从小就有权利意识,早点接受性教育,能够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有自我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小朋友。期待性别平等意识从更小的时候入手,因为家庭和社会对小朋友的性别刻板影响很早就开始了。
 
木兰后期得到的以儿童为主的支持是2015年的亲子早教项目,每年的资金是3万元。再早一些是新公民计划的社区儿童项目,是每年项目8~10万元。2022年后,木兰的儿童工作一直处在没有资金支持的状态。只能是由无金钱投入的志愿者们和木兰全职团队用加班加点的时间来支撑筹备和执行工作的人力成本,由社会捐助来补充一些必要的物资需求。
 
在资金特别困难的时候,木兰考虑过减少儿童工作的投入,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完全取消儿童工作。因为长期扎根社区,非常明确的知道社区儿童和家长对于木兰开展的儿童活动是有需求的,而这些儿童工作,对女性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女性更关注孩子,这一点并没有随着时间有根本性的变化,活动空间里有儿童的参与,木兰和姐妹们的粘性才更强。
 
因为儿童工作没有得到资金支持,木兰没有办法投入足够的工作人员的精力,儿童工作所占的人力约是3/4个工作人员的精力,也没有精力去学习专门的儿童工作手法和设计更有竞争力的儿童项目,这对于儿童和家庭,以及木兰的长期发展都是缺少足够支持的。
 
如果您是关注儿童教育,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女性及女童的公众;希望能够建立儿童友好空间,进行儿童性别教育,木兰会通过开展儿童成长陪伴、儿童兴趣小组、儿童影院、家长课堂、社区亲子运动会、伴行城市来支持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期待您加入月捐计划,定期定额捐出善款和爱心,所扣款项将用于流动儿童成长项目。
 
关于儿童月捐「他乡社区儿童家园」
 
「他乡社区儿童家园」月捐计划是木兰推出的一种捐赠方式,我们鼓励大家每月定期定额捐出善款和爱心,支持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您加入月捐计划,每月将定期通过微信扣费,所扣款项将用于流动儿童成长项目。(注:善款接受方为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确保资金透明)
 
木兰「他乡社区儿童家园」项目的月捐支持者将享有以下权利:
 
定期收到机构运营和项目电子版推送(季度报/年报);
优先参与木兰社区的各项儿童活动;
对木兰流动儿童项目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收到精心设计的月捐人证书;
出自木兰儿童的创作作品电子版;
随时停止参与「他乡社区儿童家园」月捐计划

北京木兰社区活动中心成立于2010年1月15日,是一个以关注和服务来京务工的打工女性为宗旨的非营利社会服务公益机构。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在打工者聚居的社区建立活动中心,以活动中心为平台,引进外部社会资源,为打工女性及其子女提供文化教育和精神方面的服务,通过扩大打工女性的社会交往面,增加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拓展打工女性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其独立自主和性别平等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

电话:010-80780473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东沙各庄192号

邮箱:mulanhuakai2010@126.com

京ICP备19033765号-1